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想要换物业?


小区业主对物业服务不满意,更换物业公司以改善物业服务的做法很正常,但也暗藏着很多不正常。正常在于物业服务不好,当然得换;不正常在于物业服务好不好,通常是个别业主而非全体业主说了算,这便不正常。
更换物业公司的应然逻辑是物业服务不佳,更换一家更好的物业公司,业主能得到更好的服务,房屋价值也获得提升,但是这往往只是更换物业公司的最理想状态,事实上,绝大部分小区都达不到这种理想状态。
现实中,相当小区更换物业公司的“另类原因”大致有四类:

1

一是私人恩怨所致,这种情况往往是业委会或者个别委员与开发商亦或物业公司有各类积怨,如房屋质量问题、物业公司不拆邻居违建等,将自己长期以来的不满意发泄到物业公司身上,作为“带头大哥”最终主导了物业公司的更换。显然,这样更换物业公司绝不是出自提高物业服务的“公心”,而仅是个别人的“私心”,让全小区业主陪着自己报复物业公司。

2

二是表现欲过强所致,部分业主把更换物业公司的流程当作自己的“秀场”,想在小区事宜上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过过官瘾,体会凌驾于其他业主头上的满足感,这种情况下,这部分业主会不自觉地让小区改造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如未经讨论就想使用维修资金把小区大门更换、想把小区的树木随意修剪、想对物业公司呼来唤去,而实际上这些想法并不是业主真正想要的,或者说不是多数业主需要的,反而给小区的正常物业服务带来阻碍。

3

三是纯粹为了个人利益,部分业主为了自己更方便地使用小区停车位,亦或是为了承揽小区的某个改造工程,甚至是为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全然不顾物业服务到底如何,小区是否真的需要等需要考虑的客观因素,自顾自地把小区更换物业公司推上日程。

4

四是架空需求,天马行空地更换物业公司。这种情况下,意欲更换物业公司的部分业主根本不考虑多数业主的接受能力、真实需求,盲目地更换物业公司,片面地为了大牌物业公司所带来的增益效果,即潜在的好房价等,如此这般更换物业公司,偏离了多数业主的真实需求和承受能力,平添了整个小区业主的负担。

从上述四种情况可以看出来,都不是多数业主对物业服务不满意而更换物业公司,而是个别业主对物业公司不满意,甚至并非出于对物业服务不满意而更换物业。通过“合法”的业主大会形式来将个人更换物业公司的“不合理”目的合法化,既不合理,也不利于小区良好地运转。


当更换物业公司并非多数业主的真实意志时,往往意味着业主的意志已被裹挟,此时所谓合法表决的业主大会大多会流于形式。

业主意志被裹挟,大概是如下流程:

1

一是“借小放大”,将一个物业服务的小事件夸大成一个大事件,借机放大物业公司的不好,如保安打人了,要把物业公司换掉;小区有违章了,要把物业公司换掉;开发商和物业是一家,要把物业公司换掉。然而,这些服务的不足,从物业服务整体而言,均是非常小的服务瑕疵,一般难以达到一定要换物业公司的程度。

2

二是利用业主对小区事务参与度极低的现实因素,通过“合法合规”的表决制度让物业公司被炒鱿鱼。事实上,大多数业主不想参与小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意欲更换物业公司的业委会或个别人则完美的利用其他业主的这一心态,将物业公司服务不好要被更换的可能做实。场景很简单:在投票时用几个话术搞定业主,例如“换一个会更好”“物业服务这么差,你难道不想换吗?”“我们房价比旁边低,就是物业不好”“到时我们可以货比三家,肯定比现在好”,看到业委会和“热心”业主如此真诚和好心的劝说,就投一个反对续聘的票吧,这也许是大多数业主的心态。

3

三是合理利用小区的选聘规则,让“心仪”的物业公司进来。大多数业主对物业管理行业并不了解,对物业公司的服务好坏,也难以亲身体会。在所谓合理的规则之下选定一家物业公司,法律上无懈可击。选聘流程规则太多,简单说一下大的流程,要续聘一家物业公司,业委会会让物业公司做一个续聘方案,物业公司态度好一点,做些整改措施,完全可以续聘;要协议选聘一家物业公司,市场上找两家业委会认为不错的物业公司,与小区的收费标准、服务要求比较“匹配”,在业主投票时说一下其中某家物业公司的服务好,品牌好,也一定可以被选聘上。如果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环节更多,流程更复杂,不太容易控制节点,但是只要自己心仪的物业公司能够入围,其再把标书做漂亮,让心仪物业公司中标也并没有那么难,毕竟招标还是在政府监管部门的公开平台上操作的,一切都是那么合法合理。

经历了物业服务不好、合法投票、顺利更换这一标准流程后,理想的结果是新物业带来了更优质的服务,大多数业主也更为满意,皆大欢喜,但是现实中,又有多少小区能够真正获得皆大欢喜的好结果呢?本律师只能说大多数小区均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一定数量的,或者可以说相当多的小区换了物业公司后的结果是这样的:
一是物业费大幅提高,服务品质提升却跟不上,业主意见颇大,甚至部分小区物业服务品质不升反降,最终导致业委会不得不黯然集体辞职;
二是物业服务虽有改变,但是不明显,反而各种新矛盾接踵而至,新的停车规则、新的管理要求、大量使用维修资金等等,微弱的物业服务提升完全不足以掩盖新生的矛盾,最终导致业主与业委会矛盾不断积累直至爆发;
三是物业公司换的并不理想,只能接着再换,费钱费力,不知不觉小区已经好几任管家了;
四是业委会心一横,干脆搞个自管,待到灵魂人物热情退却,业委会不干了、停摆了,小区最终以无人管理的状态落幕。


中国社区全世界最大,社区治理中公地悲剧、阿罗不可能定律难以避免,加之业主参与度极低的现实情况,以个人意志裹挟业主意志更换物业难度并不大。现如今的社区治理模式下,法律法规滞后不前,主体履职不公,各方职责不清,政府监管不实,很难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本律师思考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多个方面,在小区业委会的方面,业委会的产生方式难以选出履职能力强,公心为业主的业委会;在物业公司方面,现如今的物业公司的收费模式和过大的职责难以相匹配,最终导致物业公司的服务不到位;在政府层面,政府对业委会的监管稍显苍白;在业委会履职与监管上,主管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仍然存在;在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现在日益推进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区治理尚处于摸索当中,很多指导思想并未转化成实际方法落到应然处。

总之,通过裹挟业主意志来更换物业公司,并非改善物业服务的正常之举,要想提高社区治理的质量,依旧任重道远,需要业委会、物业公司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一并努力!

- END -



▶声明:原标题《换物业公司,被裹挟的业主意志》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公众号后台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不代表平台观点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