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区治理当中的10个重要问题

一、党建引领

伴随市场化带动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治理最重要的经验这里依靠区域化党建重新串联起来。不料涌现的各种社会主体重新覆盖和填补新生的社会空间。

区域化党建体现出横向党建和网格化党建的特点。即在横向发展的社会空间中重新缔造引领社会治理的核心。通过党组织将一定地域空间中的组织整合在一起,有效抑制了市场各种力量与社会治理的“脱嵌”,防止了社会的撕裂和分化。

政党的生命力来自社会的认同和支持,社会也处于政党的引领与重塑之中。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思想、制度、组织和党员的行动力纳入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实现对社会治理的引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党的基层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最为政治力量居于核心地位,并带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构筑坚实的群众基础,实现民心的重要的路。因此依靠党建引领规定基层治理和居民自治的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党建引领就是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政治生命线。


二、家国关联

家是中国文明的根基,中国最为基本的单元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家国关联缔造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基础。

家国关联追求的是将小我和大我联结在一起的整体主义的制度安排,讲究的是“个人—组织—国家”这一链条对各种要素和多重领域的串联和整合。社区是家的放大版,是国家的缩小版。凡是与家庭联结在一起的社区公共活动能充分的激发出较为宏大的参与。与家庭相关的项目也就顺理成章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重要支点。

在家国关联下生长出来的调节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特征中独特的一种治理手段。在中国文化中,“国家”与“家国”是可互换的,这在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文明中是绝对没有的,西方的社区观认为社区是夸大了的个体。

社会治理必须要落实到城乡社区。社会治理的要点就在社区,社区治理的质量是社会中会理最为直观的测试(习近平)。


三、民主协商

社区作为一种非科层化的生活空间,它对现代社会可缔造的大多数强制性的管理机制有天然的排斥,因此社区治理的体系、结构、机制和过程必须服从于社区非科层化和偏平化这一基本属性。

把居民力所能及的事情交给居民共同体,把居民力所能及的事情交给他们的代表。这是现代国家基层民主与代议民主相互耦合的一种治理结构,生活政治逻辑塑造的参与和平等的共治就是社区治理的基本形态。只有走出社区政治冷漠过度、共识短缺、协商贫困的治理困境,才能从根本上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营造成熟稳重的心理基石、人格基石和人文基石。

社区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基层治理必然通过基层民主达到的一种协商之治。上海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的三会制,即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是区别于美国罗伯特议事规则确立的私有制和个人主义之上的协商机制。

习近平说过,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怎么办,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够,要把事情办好事很难,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越多、越深入越好。

民主协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实践体现了一种全过程民主、全方位民主、全包容民主。这里与中国文化基因和制度基因相匹配的一种治理方式。


四、良性互动

良性互动主要体现为国家—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政府与社区之间良性互动,是上下之间的良性互动。

良性互动即通过政府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来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发展。

良性互动的含义。一是要良性的,即有助于社区善治的达成,有助于积极公民的培育,有助于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互动的,即没有泾渭分明的结构分化,是在一种互动各句中得以实现。

缺乏良性互动,往往会把当党和政府拖入无限性资源供给的漩涡之中,从而抑制了积极公民的成长,甚至会滋生无休止的集体抗争行动,尤其是居民难以实现从破坏者、观望者、消极者向积极行动者转变。而缺乏积极行动者的社区,其共同体的魅力是难释放出来的。


五、网格化与网络化

网格化管理:是通过现代大数据技术,将社会治理管辖地域划分为若干网格状的党员,并通过实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无线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将网格中实时发生的各种状况传输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纵向到民,横向到边,网格管理、组团服务。

网络化管理:从智能化为突破口,把分散式信息系统和分散式的治理队伍整合起来,做到实践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爱用。把所有治理对象都纳入到智能网络上,破解基层治理资源的分立状态。


六、关联物权、相邻物权与共存权

社会治理应该强化一种关联话思维方式。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就是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与城市治理、城市未来息息相关的关联者。而社区正是塑造人与城市相关联的关键场所。

在社区中几乎所有物权并不是截然分为“公共物权”和“私人物权”两种,而是在其两者之间有一种极为重要的物权形态,即“关联物权”。

关联物权的产生,可以弥补“公有物权”和“私人物权”两极分化的不足,而因为关联物权的存在,才使得社区中的居民自治拥有了其物权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关联物权的关联关联密度是影响社区物业治理积极的根本因素。

关联物权是基层社区决策产生、参与、妥协、达成共识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七、三治融合与以法入礼

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里:自治、德治、法治三者相互融合,三者相互融合可以实现社会治理的良性运行。

礼治社区的核心就是法律公约化,塑造有中国特色的鲜明的传统礼治社区,例如村规民约、区规楼约、楼栋公约等。


八、社会联动

联动的基本要素包括联动积极的塑造和行动者的涌现。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是唯一“真”的组合;“人”与“个人”的组合。这两组基因是相互勾连在一起的,在追求私利和自由竞争的同时,导致了社会治理中共同体的终结。

中国文化基因是社群主义、家国一体主义和关联主义的文化基因。习近平说过,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最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仅产生关联不足以使社区实现善治,社区的善治现需要积极行动者的涌现。

政党是维中国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的最重要的行动者,是联动式治理的灵魂,其政治优势、价值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能力优势是联动式治理得以展开和推行的终极前提。

企业、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楼组、志愿者、居民个体有了党组织这道政治保障和政治推力的作用下,从消极状态转向积极状态、从观望到参与、从疏离到整合会实现、或正在实现转变。行动者也必将产生和涌现。


九、情感治理

情感治理是维系社区共同体的重要策略,是以传递安抚和心灵慰藉为目标的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情感回应,属于社区治理中的“软治理”,更多的是“采取说服、教育、讲道理、沟通交流感情传递”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治理的过程。


十、共建、共治、共享

共建,强调合力合资;共治,强调合智合作;共享,强调共艺共赢。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从政府主导转向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社会治理的方式:从自上而下的管理,转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向结合。

社会治理的目标:从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转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一盘棋的整体布局。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公众号后台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 END -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