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物业人要从德育教育开始——教师节特刊

物业管理快速发展至今,上市号角的雨后春笋,智能化管理的眼花缭乱,资产运营的海阔天空,似乎让我们已经忘记了她当初的“素颜”,当年的那个青涩的物业管理去哪里了?那个本本分分,踏踏实实的老实巴交的物业管理去向了何方?人变了,环境变了,趋势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变了,物业管理怎能不变!

这个同行的很多朋友都在疑问,这个时代的员工为什么如此难管?为什么高薪聘不到合适的人。我们经常在实际的工作中见到,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物业管理中做出很不靠谱的事情,或因一点点的委屈就不负责任的推卸责任,甚至目中无人,不知道尊重他人,不知道分享及团队合作,一味地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你苦恼,我也很苦恼。笔者认为,这是典型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的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在长期以结果为导向的职场规则中,我们希望我们的管理者或一线员工注重工作的结果和完美的闭环,但在道德、格局、奉献、感恩、责任、分享及感情,等等维度上培养的部分却没有深度关注。


笔者的朋友分享了他公司的一个真实的案例:在今天的劳动密集的物业管理大军市场,相信很多的企业都无法给一线员工交纳保险,能享受这个待遇的也就是一部分的管理人员,也就是处于这样的边缘,他公司的一个员工在一个项目合同到期岗位分流到其他项目,因职位不喜欢辞职,辞职过后的一个月公司就接到了法院的劳动仲裁,也就是说这个员工把公司告了,要求公司补偿员工从入职到离职两年的养老保险。事情的结局其实很清楚了。公司应诉,承诺补交公司该承担的部分,个人承担的部分由个人缴纳,公司不同意现金补偿。员工因个人部分数额较大,无力承担,故撤诉。最后公司考虑人道主义,也象征性给予了员工一点点补偿。

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感恩和不感恩的问题,也是基层员工德育方面的欠缺,这样说可能话题很大,但现实就是这样。很多的员工拿着老板发的工资,却不说老板和公司的好;很多的员工在老板提供的平台上收获了知识、技能和经验,但仍说这个企业对自己不好,这个现象的根源是公司企业文化的培训没有做扎实,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员工的思想教育,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明显缺失,已经到了不得不去补救的地步。

为此,笔者认为,员工的德育教育决不能轻视,只有员工的思想统一,价值同频,干好工作就是顺其自然的事了。一如学校的教育,所谓的“明星学校”从来不会给你任何保障,分数越高的人越要小心,因为你将来遇到的生活难题,都不在分数里面。

纵观这几年发生的“好学生”犯罪事件,正好说明我们应该对教育做全面的检讨。为什么在这个教育系统中,连知识分子的自负都消失了?以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些事是知识分子不屑做的,为什么这种“士”的自负在校园中消失了?笔者认为这是在德育教育上出现了倒退。当然,这几年来,有很多人在做亡羊补牢的工作,开始注重社区活动,注重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但远远不够。笔者认为,学校不是训练考试机器的场所,孩子不能这样被牺性。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们受到熏陶。而这些绝不是考试能带来的。
 
对于物业管理来说,公司可以强调效益,但在追求效益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通过社区活动、电影、话剧、趣味运动比赛、传统文化讲座、红色基地参观、敬老爱老,等等载体,让员工心怀善念,崇尚美好,慢慢让其树立敬畏、感恩的思想,以更高的责任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对于德育教育问题, 何帆老师《变量》这本书中,有个中国的边缘人群留守儿童的故事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

对留守儿童,你的印象可能是,这是中国社会最无助的人群。他们家境贫困,享受的教育资源很少,甚至还得不到父母的日常陪伴和照顾。但是有一所山区小学。这所学校规模非常小,共有28名幼儿园孩子、43名小学生和12位老师。这所学校跟我们的想象完全相反,—山区的留守儿童并未构成悲惨世界,所有最先锋的教育理念,在这所山区小学都能看到。非常不可思议。     

大山里的学校,在高考面前确实没有什么竟争力,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附带的结果,“升学率”这个指标对这所学校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最令人困扰的事解决了,这所学校自然就不再施行应试教育。学校的老师和孩子奔走的目标,就不再是分数,而是回到教育的初始目的——育人,让学生成为社会合格的一份子。

从这个起点开始,事情就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因为学生少,他们自然就变成小班额教学,这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吧。一个班七八个学生,每个老师分配给每一个学生的时间多了,对学生的关注也就多了。

因为学校资源不足,就不能关起门来办学,所以必须融入乡村和周边的老乡保持密切的联系,跟社区共生。于是,学校不再是座教育孤岛、一个考试集中营,孩子们除了上课,还要采蘑菇、拾柴火、参观水电站等,通过走田学校来理解真实的世界,学校和社会的边界变得模糊了。

因为学生家长不在身边,这本来不是一件好事,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个结果:大城市里那种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也消失了,老师和学生变成生活共同体,孩子遇到困难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一来,老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塑造人格。

作者何帆老师说,这所小学里的孩子,是他见过的最快乐、最自信的孩子。

我们只要稍微调动一下社会常识就知道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他们的生活一定不会差。不管能不能考上大学,都不影响他们成为自食其力、有尊严、有手艺的劳动者。他们的根牢牢扎在这个社会里,他们获得幸福的能力一点都个比城市里的孩子差。

说到这里,你应该意识到笔者想和大家分享什么了。

过去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很重要,我们在那里能获得安全感。但是我们很少反思,为获得这个安全感,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获得的安全感,背后一定有隐形的成本。没有它真的不行吗?比如教育,如果你不把高考当作唯一的安全感来源,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就会呈现出来,另一种生命力也会随之萌发成长。

再回到物业管理,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员工的思想教育,重视德育建设,不是一味填鸭式的只注重效益、效率和效果,员工的思想就不会跑偏,就会心生感恩,就会放下埋怨和抱怨,就会摒弃负能量,更好的去为公司分忧,用心工作,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我们的管理者能够质量工作和思想素质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做到尊重、理解、宽容;做到多鼓励、多赞扬、多肯定,多一点的“同理心”和“容错率”,员工也会有感应,也会有回应,上下同心,工作就会开展顺利的多。因在物业管理劳动密集的市场,但凡一线员工有一点点的能力和能量的话,他们绝对不会去做清洁工,去做秩序维护员,去给人家做家政,去看大门。他们本身就已经很自卑,如果管理者再看不起他们,他们就会更受伤,当他们的心伤了,也就会离你而去,员工辞职的成本有多大,做物业管理的我们没有一个不知道吧,想要留住员工,除了待遇,还有必要的尊重,这是每一个人渴求外界尊重 的自我本能,搞懂了它,就会事半功倍。你能说德育教育不好吗?


如此,借用何帆老师的一句话: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就会呈现出来,另一种生命力也会随之萌发成长。换言之,只要重视德育教育,并落实到实处,管理的另一种可能性就会呈现出来,员工的另一种生命力也会随之萌发成长。

< END >

课程收益

1、能完整掌握物业项目工作计划与预算的编制;
2、能全面掌握物业费定价模型;
3、经能了解前期介入与承接查验工作要点;
4、能有效提高对物业项目风险的识别;
5、能提升团队建设与人沟通的能力;
6、通过老师分享标杆物企成功案例,掌握项目经理实操内容;
7、熟知民法典关于物业管理方面的条款解读。

课程收益

1.对标杆物业多种经营体系构建进行360度解码;

2.改变传统物业管理企业困境及亏损顽疾,扭亏为盈;

3.全面掌握整合外部资源的技巧,让服务集成商模式切实落地;

4.改变现有业务业主下单量低的难题,让多种经营真正成为利润增长点;

5.深度理解和掌握社区电商的有效打法,实现快速落地。

敬请添加培训顾问微信
了解相关培训动态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