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凉了,社区团购还远吗?

在社区团购面前,难以克服的最后一公里难关是否迎刃而解?

   

   

依托社区场景,线上下单,第二天自提,听起来熟悉吗?这不是三年前的社区O2O,但目前热门的社区团购。

   

 

   

社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O2O时代,无数商家挤破头想通过社交电商,夫妻小店,亦或是上门服务,在社区这个终端生活场景中,分得到家生意的一杯羹。

   

 

   

但风口一过,是不是要陆续落下?

   

 

   

站在三年前的社区里O2O经验,去看现在的社区团购,曾经那长长的一张“烈士”名单上,有着许鲜、顺丰嘿客、社区001、爱鲜蜂等不少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些平台在品类、渠道、门店、社群等方面都曾做过不少尝试,但仍以失败告终。

   

 

   

仅仅三年后,整个行业就没有意识到社区消费的本质和颠覆性变化。面对社区团购,难以克服的最后一公里困难是否很容易解决?

   

 

   

消费者的满意度降低了吗?还是社区团购在风口下掩盖了一些模式?三年前,社区O2O现在社区团购能否实现未竟之志?

   

 

   

- 1 -

   

节奏错误的社区O2O 

   

   

   

社区O2O成为“风口下的亡灵”,原因多种多样。《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人们认为,根本原因是消费者行为变化的节奏的。

   

 

   

中国各地城市化进程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高密度封闭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城市社区商业配套设施的相对完善。社区消费不同于电子商务。由于它无限接近生活场景,它通常专注于生活必需品和高频服务,主要是小批量和即时消费。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零售业形成了复杂有效的稳定环节和产业体系。直到今天,传统零售仍然占据着国内消费零售总额的绝大多数份额,无论是新零售的大规模进程,还是电子商务对实体零售的影响。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网购规模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已经从2010年开始3.52017年%增加到%19.9%。而社区O2O兴起的2014-2015年,网购规模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还在16%。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产业信息网

   

   

此外,在提高电子商务渗透率的过程中,类别分化非常严重。其中,食品饮料(含生鲜食品)占线上线下零售总份额的44%,而线上零售只占6%。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产业信息网

   

   

一方面,网购规模和电商渗透率的不足是劣势,另一方面也是巨大的潜力。O2O看中这一点,以互联网化程度高、人口密集、资本集中的一二线城市为基础,借助消费线上红利期,在网络工具、技术手段、供应链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成熟的情况下,对渠道进行了简单粗暴的改造。

   

 

   

社区O2O作为一种便捷的商业属性,绝对方便的夫妻店,性价比不如纯电商,品类丰富度不如大卖场,尤其是在消费选择多样化的一二线城市,两端补贴的社区。O2O资本退烧后,悲观结果明显。

   

   

“后社区O2O”时期,To C单一模式O2O电子商务类型已转化为商家入驻的平台型综合跑腿采购业务。以京东家居与达达合并为典型案例,同类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凭借同城快递的优势将社区化O2O将业务整合到外卖平台上。当然也有To B这里不解读类玩家深耕的社区便利店供应链。

   

 

   

- 2 -

   

社区O2O高级版-社区团购

   

   

另一方面,社区团购似乎在社区O2O血泪史升级了一条更优化的路线:从二三线城市开始,通过社区业主社区专注于高频生鲜食品,线下自提而不是送货上门模式。

   

 

   

除了优化模式外,这与社会消费模式的演变和迭代以及商业基础设施的升级有一定的必然关系——即随着物流建设的完善和新鲜产业标准化的进步,新鲜产品在行业流通环节的稳定性普遍增强;经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长期用户教育,消费者对传统线下业务的电子商务接受度越来越高。

   

 

   

然而,今天的社区团购,就像三年前一样,上一代留下的一些坑,现在在这里填满了社区团购吗?

   

 

   

1) 可以覆盖线上订单、线下自提、消费环节增加的绩效成本、线上消费体验的缺失吗?

   

 

   

履约成本的增加和消费体验的缺乏曾经是顺丰客户的致命原因之一。在那篇广为流传的文章中,顺丰客代替O2O在一篇文章中,从业者支付了10亿学费,以换取四个教训:

   

   

顺丰快递的场景逻辑是这样的:下班前或者广场舞前路过顺丰快递,收发今天的包裹,顺便交水电煤气费,然后在大屏幕上选择一些家里可能需要的东西,下单付款,然后做自己该做的事。

   

 

   

   

   

这是一个被认为是胡说八道的消费场景。为什么?仔细看两个关键动作:收发快递和在线平台下单。快递可以上门服务,电子商务不需要去商店。总之,让消费者做不必要的事情。

   

 

   

然后我们来推断一下社区团购的常见场景逻辑:

   

 

   

你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些卖蔬菜水果的链接,价格实惠,看起来不错,就下了订单,第二天或者接下来的几天回家的路上,去同一个小区的取货点,自己回家。

   

 

   

与旧金山快递的场景相比,这也是一种有计划的、无物理的消费。当购物行为被推进时,它实际上相当于消费者自己取快递。至于商店行为(或只是一个点)是否产生二次消费并不重要,整个过程似乎是合乎逻辑的。

   

 

   

真的是这样吗?在这里,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要深入探索这个看似自然的过程,有没有不必要的可能?

   

 

   

将其分为两个问题。一是增加绩效成本和缺乏消费体验会给消费者带来多大的负担?二是性价比有多高?

   

 

   

重点是社区消费,尤其是社区生鲜消费,主要特点是满足即时需求。

   

 

   

看看上面的问题,可以算是社区O2O模式发送命题之一。我们将用户端的购物行为和商户端的商品交付分为两个环节,To B多分拣、包装、配送;To C时间成本和购物风险(商品质量)增加,实体零售对新鲜食品质量和定量感的直观体验(再次增加个性化消费对预期的购物风险)。

   

 

   

可以说,社区团购在此基础上,虽然砍掉了B端的配送,C自提环节和时间成本附加到端上。

   

 

   

有些人可能会想,既然消费者的成本增加了很多,为什么市场接受度仍然要高得多?也许,部分原因由于过去几年互联网对消费者市场的成功教育。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新鲜食品是一种毛利润高、利润低的业务。我们只是做一个成本反向论证:与社区团体购买形成竞争关系的商业形式是社区周边的新鲜商店和无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新鲜电子商务平台(受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蔬菜市场和摊位呈下降趋势,因此不进行比较)。

   

 

   

   

   

由于社区团购本身属于电子商务,质量控制相似。当然,成本差异主要发生在终端配送上。由于订单分散,生鲜电子商务分布在每个订单上的物流成本将相对较高。易观数据显示,2016年,主流生鲜电子商务物流率控制在30%以内,预计将下降到10%-20%区间。社区团购虽然物流环节集中,但增加了人工成本(团长分享),一般分享比例为10%-15%。

   

 

   

在新鲜商店中,最明显的成本差异来自商店的租金和劳动力。然而,随着连锁经营和价格监管下新鲜产品的廉价交付,各渠道之间日常小批量采购的价差进一步缩小。作为参考,2018年中国社区新鲜报告数据显示,社区新鲜商店的平均客户单价为23元,社区团体购买客户单价约为30元。

   

 

   

以上两种比较主要设置为家庭日常采购。如果社区团体购买强调团体购买这个词,模式就会更麻烦。你知道,现在一些只支持自己的团体购买平台,实际上有一个重达4金的商品。在当前日益完善和发达的新鲜购买渠道市场环境中,社区团体购买必须发挥多么夸张的成本表现,才能给女性客户留下深刻印象,愿意让自己全年成为最后一公里的免费快递?

   

 

   

2) 流量获取,基于社区领导,基于邻里之间的熟人关系,转化率有多强?

   

 

   

手持社区场景,流量成本居高不下,是社区O2O时代的另一个难言之隐。比如丁咚小区,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崩溃,试图基于LBS社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诚然,这与O2O该平台本身与生活服务项目的模糊定位有关。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社区之间的客观物理距离较短,互联网的无边界属性使得社交电子商务场景中地理位置的共同因素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会有很强的相关性(除城市二手交易外)。

   

 

   

一些观点认为,社区团体购买的突然转移与拼多多的流行有一定的直接关系。这种观点并不一定是真的。拼多多模式的社会概念是集团行为背后的消费者呈现一个分散的关系网络。为了实现自己的消费目标,它属于社交共享电子商务。

   

 

   

社区团购的社会概念是基于共同的社区场景b面消费者搭建在线零售渠道是典型的S2B2C该模式属于社会零售电子商务。在这种模式下,平台激励团长和团长带动团员,具有明显的销售导向和强大的集中特点。

   

 

   

此外,地理位置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已经提到,社区领导者应该保持这种可能的社会关系在线,其理想状态通常是1:300或1:500,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即基于社区团体购买的松散社会关系,信息从上到下,大多数消费者参与,在价格和渠道优势不明显,用户粘性如何保持想象力这么好?

   

 

   

或者有人想反驳,社区团购选择从特定群体入手,即马宝和社区店主。这两个群体不仅有自己的社会属性,还有足够的时间运营这个区域的社交网络。

   

 

   

这也是似是而非的。

   

 

   

以便利店主为核心的社区是服务和销售功能。然而,马宝社区并没有这种属性,这也是上述社区团购形式更倾向于便利店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复杂的社区消费环境,上述常见问题仍然存在,尽管它们专注于新鲜食品。

   

 

   

因此,我们值得在这里直接指出一个问题:社区团购会和原来一样O2O一般来说,成为困在线上线下之间的夹缝风口吗?

   

 

   

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不排除这种可能性。需要明确的是,社区团购最终是一项电子商务业务,是基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供应链物流系统效率,使企业探索消费渠道。

   

 

   

但在消费方面,这种优化还不足以支持新的商业模式。

   

 

   

- 3 -

   

社区O2O给社区团购敲响了哪些警钟?

   

 

   

一个案例——2017年关闭的许鲜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它的想法在很多地方都类似于当前的社区团购。

   

 

   

   

   

许鲜以生鲜为主O2O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用户通过在线平台提前预订,第二天到商店提货或支付运费等待送货上门。提货点有两种模式:自营和合作。商店还为自助用户提供选择和包装服务。

   

 

   

在过去的三年里,徐贤做了几次重大调整:一是从学校场景到办公楼和社区的覆盖,发生在融资后的快速扩张阶段;二是相应消费场景的类别扩张,从关注水果到增加蔬菜,再到食物;三是店铺功能调整,后期新鲜线下点主要是第三方合作,大量自建店铺关闭,或减少面积,甚至增加茶叶销售功能。

   

 

   

许鲜终于停止调整,直到关闭。

   

 

   

公认的主要原因是品类定位错误,供应链物流体系不完善,规模盲目扩大。

   

 

   

对于社区团购来说,不用说,供应链物流是目前玩家的重点。然而,在这条轨道的探索阶段,主要玩家没有明确的特征。

   

 

   

当社区零售和电子商务业态相对完整时,如何保证利润?如何反映类别的竞争优势?此外,社区消费分散性强,城市差异化明显。如何规范运营?

   

 

   

这些问题需要解决,或者没有看到解决的条件和路径。

   

 

   

社区团购,这种模式和赛道的玩家,为什么要活下来?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